圖片
31中國綠色制造聯盟成立大會召開在即 政產學研用共探綠色發展新模式
中華工控網 (0)據悉,*****綠色制造聯盟——中國綠色制造聯盟——即將于7月22日正式成立。在工業和信息化部(以下簡稱工信部)指導下,聯盟由綠色制造領域領軍企業發起,很快便獲得了工業全領域眾多領軍企業的加入,并得到中國工程院等國內權威機構的大力支持,成為國內**關注綠色制造領域的**性、綜合性、權威性的平臺組織。*****綠色制造聯盟成立 高屋建瓴引關注作為我國戰略方針之一,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綠色發展一直是各方努力的目標。而作為我國國民經濟支柱的制造業,則成為國家推進綠色發展戰略的重點與核心。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2015年國務院發布《中國制造2025》規劃,將“綠色制造”作為11項戰略部署之一;2016年,工業和信息化部先后發布《工業綠色發展規劃(2016-2020年)》和《綠色制造工程實施指南(2016-2020年)》,對工業綠色發展和推動綠色制造做出**部署。中國綠色制造聯盟以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推進工業生態文明建設為使命;通過匯集“政產學研用”各方力量,致力于建立跨界聯動的綠色制造服務平臺,建立健全綠色制造體系,落實“中國制造2025”,推進供給
中國工業經濟處于近三年同期*好狀態
中華工控網 (0)
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稱,多項指標轉好,中國工業經濟“處于近三年同期*好狀態”。2017年上半年,中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增速達到6.9%。6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增速達到7.6%,已經連續14個月高于6%的增長速度;工業當中制造業的增加值增速同比增長8%。在25日舉行的國務院新聞辦發布會上,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運行監測協調局局長鄭立新表示,“工業增速不斷加快,平穩增長勢頭明顯”。在供給側改革措施影響下,中國工業企業效益改善。規模以上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同比分別增長了13.5%和22.7%,增長幅度比去年同期分別加快了10.6和16.3個百分點。鄭立新說,新動能也在增長。上半年工業機器人、集成電路的產量分別增長了52.3%和23.8%。電子和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3.9%和10.9%,這兩大行業成為今年上半年工業增長的重要力量。東北和西部省區經濟狀況出現轉機。上半年寧夏、云南、青海等地區工業增速都快于**的平均增速,遼寧工業增速降幅同比收窄了3.4個百分點,新疆等省區均實現利潤由去年同期大幅度下降轉為快速提升。鄭立新說,從工業經濟相關指標看,“好的預期在持續”。上半年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
聯想首度公開人工智能戰略,美團云與英特爾合作共建公有云平臺
數據猿 (0)一、聯想首度公開人工智能戰略,正在研發人工智能模塊CAVA 在今天舉辦的第三屆全球**科技大會上,作為主辦方的聯想集團首度公開了其在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戰略布局。 此外,在會上聯想**副總裁兼CTO芮勇表示,聯想集團目前正在積極研發人工智能模塊CAVA,據悉這個模塊可以植入到用戶的手機中,并能進行人臉識別。 二、基于大數據和云計算的汽車科技公司Nauto獲1.59億美元融資 近日,總部位于美國舊金山的汽車科技公司Nauto宣布獲得了新一輪的B輪投資,融資金額為1.59億美元,由SoftBank和Greylock Partners領投,Toyota AI Ventures,BMW i Ventures, General Motors Ventures參與跟投。 資料顯示,Nauto成立于2015年,致力于通過深度學習來提高駕駛**。其主營業務是向汽車制造商提供數據、智能和云平臺服務。 三、利用人工智能簡化工作流程,Workato獲1000萬美元融資 成立于2013年的Workato總部位于美國,是一家云端應用集成公司。其主要通過連接不同的SaaS端應用程序和API,從而消除應用程序之間的跳轉
圖片
32李振國:分布式光伏正式進入3.0時代
中國工業新聞網--中國工業報 (0)
李振國 這些年中國光伏起起落落,一大批探索者前赴后繼,從學習、模仿、到今天終于**全球,中國光伏產業取得的成就世界矚目。中國制造滿足了全球光伏70%的需求,我國的裝機量更是遙遙**。然而,在這些輝煌的成績背后,我國光伏電站建設曾出現過明顯的市場偏差。低效、低質的光伏組件充斥市場,高品質產品被迫出口海外。國內光伏電站在那一時期出現的質量問題,導致發電性能快速衰減,融資環境惡化,行業形象受???。在行業這么多年,我清楚的感受到:高效率、高品質的光伏產品,是市場持續健康發展的根基。幸運的是,國家推出了光伏“領跑者”計劃,鼓勵產品高效化,引導市場關注產品質量,這帶領中國光伏進入到技術進步更加迅猛的新時代。這兩年,我們的組件功率快速提升,260W、270W、280W、290W,一步步跨越向前。如今,300W組件也已實現量產。我至今仍清晰的記得,產線**塊300W組件誕生后我激動的心情。300W,這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數字!300W組件的量產,代表了人類利用太陽能發電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在企業孜孜以求的技術**下,高效率高品質產品的價值正在被更多的行業人士認可,光伏行業也正朝著更
圖片
33一帶一路”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的機遇
中國工業新聞網--中國工業報 (0)中國工業報記者 曹雅麗 當前,“一帶一路”已經從中國的倡議變成了全球共識,“一帶一路”代表著一個新時代的到來,“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企業對外投資合作的行動指南。國際產能合作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內容,我國在國際產能合作方面已經取得了很明顯的成效。在7月15日召開的第十三屆中國工業論壇“一帶一路”與國際產能合作主題論壇上,商務部對外投資和經濟合作司副司長周學文、中國工經聯企業社會責任促進中心主任王曉光、信達文萊董事長袁平、中國工經聯中國工業企業社會責任研究智庫專家李文、中國誠信信用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助理張英杰圍繞中國企業如何踐行“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企業如何在國際產能合作中履行社會責任、加強風險防范意識等方面進行了互動和交流。主題論壇由中國科學院教授、“一帶一路”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劉衛東主持。 踐行“絲路精神” 在今年5月舉辦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習**總書記提出“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以及“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提倡發揮各國優勢,實現資源高效配置。 在本次論壇上,與會專家就絲路精神以及“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發表
中國鑄造行業2016年統計數據**權威發布
中國工業新聞網--中國工業報 (0)
前不久,在第十三屆中國鑄造協會年會期間,中國鑄造協會執行副會長兼秘書長溫平**向社會權威發布了中國鑄造行業2016年統計數據。 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各類鑄件總產量4720萬噸,較2015年增長3.51%。此前,1998年中國鑄件總產量有所下降,自此之后我國鑄件總產量一直處于增長走勢,2015年受制造業大環境影響,我國鑄件總產量近年來**出現負增長,下降1.3%,而2014年增3.8%(詳見圖標)。 從鑄件材質結構變化上看,2016年鋁合金鑄件增長13.11%,球墨鑄鐵件增長4.76%,鋁(鎂)合金鑄件產量占比達14.6%(2015年為13.4%)。 下游行業鑄件需求結構變化明顯。2016年,國家統計局公布的64種主要機械產品中,產量增長的有41種,占比為64.1%;產量下降的23種,占比為35.9%。產量增長的產品比重較上年提高了36個百分點。汽車產量及結構的變化對鑄件需求影響,汽車鑄件占比接近1/3,達29.9%。 鑄件海關進出口情況 根據對海關進出口數據中列為鑄制品的商品統計,2016年中國各類鑄件出口量為187.3萬噸,與2015年的194.4萬噸,減少7.1萬噸。 2016
圖片
34
動作連連 SW中國戰略加速
中國工業新聞網--中國工業報 (0)中國工業報記者 楊紅英 7月12日,全球**的金屬加工解決方案供應商德國埃斯維機床有限公司(SW)為其北京辦公室的開業舉行了剪彩儀式,這是SW中國繼2016年10月蘇州工廠投產以來的又一重大本地化市場舉措,旨在以此為據點,更好地服務中國北方地區。中國機床工具協會副會長王黎明先生、中國機床總公司總經理梁楓先生、SW機床(蘇州)有限公司總經理Norbert Wiest先生以及其北方重要客戶代表出席了剪彩儀式。中國工業報記者獲悉,SW的主導產品為多主軸加工中心,其應用95%集中在汽車產業。由于其高效率以及高可靠性,在多主軸臥式加工中心這一細分市場,獲得了良好的口碑。Norbert Wiest表示,汽車制造是中國乃至全球的重要產業,而中國北方市場又是中國汽車產業的重要據點之一,包括長城汽車、北京奔馳、沈陽寶馬、大慶沃爾沃工廠等在內的眾多行業**企業遍布于此,這里自然也是SW*重視的市場之一。作為全球**的金屬加工解決方案供應商, SW在汽車金屬零件領域已為諸多中國客戶提供了高效的解決方案并且成功提升了客戶的生產效益,這也是SW得以在中國快速成長的重要原因。因此,除了供應全球**的高效臥式多主軸
論道智能制造 需以數據為核心進行融合**
中國工業報 (0)■ 中國工業報記者 楊紅英7月15日下午,由中國工業報社主辦的“中國工業論壇-智能制造主題論壇”在釣魚臺國賓館舉行。論壇由工業和信息化部規劃司副司長李北光主持,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副院長石勇、中國工程機械協會常務副會長蘇子孟、華中科大機械學院教授張海鷗、中國中車集團總信息師王勇智、沈陽鼓風機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王鐵夫作為受邀嘉賓出席了論壇。分主題論壇上,嘉賓代表就當前我國智能制造發展水平,發展工業4.0過程中亟須解決的問題,協同**機制如何在新技術發揮更大作用,如何解決共性技術和關鍵零部件進口依賴等熱點難點問題進行了充分而熱烈的交流。智能制造是生產方式的一場**李北光指出,目前我國處在工業2.0成熟、3.0普及和4.0示范的階段,有觀點認為目??我們整體水平距離工業4.0尚有較大差距,但在特定領域也做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甚至在世界上帶有普遍示范意義的**。但智能制造不僅僅體現在技術層面,更是一種發展方式、生產方式的一種變革。目前企業做了很多積極的探索,政府層面也為企業智能化的發展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推動智能制造過程當中,雖然**出一些有中國特色的方式方法,但也暴露了一些深層次的問題,比如核
圖片
35聚焦**及運營宇通打造校車解決方案
中國工業新聞網--中國工業報 (0)7月7日,一年一度的宇通校車暑期高峰論壇在河南鄭州隆重召開。此次論壇,宇通再度聚焦校車**及**運營模式,邀請了校車管理部門、行業協會、校車運營企業的兩百余位嘉賓代表,共同分享校車行業的**運營模式并探討未來發展方向。 針對校車的**解決方案 今年正值國家《校車**管理條例》頒布5周年,5年期間,不僅運營企業積極探索**運營辦法,校車制造企業也從技術及智能化層面實現車輛**提升。 此次論壇上,宇通推出了包含**產品、**管理、**教育及無憂服務的校車**解決方案,致力于為校車運營企業打造全鏈條的校車**保障。 為了打造更**的專用校車,車輛從零部件選型、結構設計驗證、生產工藝、出廠前嚴格質檢及智能輔助駕駛系統的應用,保障了校車的可靠與**。目前,宇通校車已覆蓋5米到11米,19座到56座的全系列產品,滿足從幼兒到中小學生各年級段的乘車需求。 宇通校車還搭載了更智能的升級版“安芯”系統,結合服務需求、盈利性需求、**監管需求,提供車輛監控、學生乘車統計、學生動態查詢等多項功能服務。此外,宇通深入各地多次舉辦“校車**大講堂”活動,不斷提升**意識,進一步提高乘坐學生的**防御能力和逃生技
滿足剛性需求全新一代依維柯Daily全球下線
中國工業新聞網--中國工業報 (0)
中國工業報記者 劉杰 日前,全新一代依維柯Daily在南京依維柯***商用車制造基地橋林工廠正式下線。新車已于今年上海車展亮相,計劃今年年底正式上市。 下線儀式上,南京依維柯汽車有限公司總經理楊軍虎表示:全新一代依維柯Daily,是依維柯憑借30年的中國市場經驗,57萬輛車的用戶積累,準確洞察細分市場的發展趨勢,基于歐洲同步產品技術,適應中國細分市場需求,完整覆蓋了輕型商用車產品線的全新一代產品系列。產品通過差異化的技術配備及針對性的底盤**,分別*大限度的滿足商旅通勤、客貨兩用、專業物流和個性化的改裝市場需求。IVECO品牌憑借其強大的技術優勢及*為專業的商用車開發實力,伴隨著全新一代IVECO產品系列推出,將無可爭議地創造**輕型商用車*為完整產品線的****。 IVECO品牌全球總裁PierreLahutte表示:2017年,依維柯開始了在中國發展的第四個十年,在這個IVECO公司和NAVECO合資公司發展過程中的重要里程碑節點上,兩項面向未來的重大投資,將在全局戰略中發揮核心作用。**項是先進的綠色制造工廠的建設,橋林基地按照全球CNH工廠WCM的高質量標準運行,是當前全球制造
圖片
36工業4.0時代:新制造如何升級?
中華工控網 (0)隨著近幾年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電商零售發展增速已經放緩,互聯網巨頭紛紛稱中國市場已經進入新零售時代。有很多同學問汽車互聯網,新零售和零售到底有什么本質上的不同?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傳統制造業面臨產業升級的迫切需求。而傳感技術、運算能力、深度學習等技術的不斷發展,窄帶蜂窩物聯網(NB-IoT)標準核心協議的落地,極大地推動了新制造的發展。新制造通過物聯網技術采集數據并通過人工智能算法處理數據的智能化制造,通過形成高度靈活、個性化、網絡化的生產鏈條以實現傳統制造業的產業升級。其核心邏輯是由分布在節點處的傳感器采集數據,通過通信網絡傳輸,對數據進行分析以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并*終用于優化制造業的研發、生產、運輸、銷售等環節。2016年我國新制造的市場規模應在1萬億元以上,而2020年這一數字有望突破3萬億元,從2016年開始的年復合增長率約為25%。感知層先于應用層、B端產品先于C端爆發;擁有獨立的數據源、算法且能夠切入應用場景的公司價值較大新制造中,物聯網和人工智能作為底層支撐技術將會首先迎來大規模的發展,其中*先得到發展的應是物聯網感知層中提供傳感器、芯片和無限模組產品以及人工智能中提供語音
工業4.0來襲 制造思維大翻轉
中華工控網 (0)工業4.0,也有人將之稱為第四次工業**,從德國率先提出這個說法以來,全球隨之興起,各國開始有了自己的“口號”,包括美國推動“先進制造伙伴計劃 關燈工廠≠智能工廠談到智能工廠的發展,機器人可以說是其核心裝備之一,尤其在現今勞動人口缺乏的情況下,工業機器人更是替代人力的不二**。不論是傳統工業機器人到現今越來越廣泛使用的協作型機器人,目的都是在為整個工廠提升生產效能。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 工業4.0發展至今仍無標準化的架構,為此也在執行上增加不小的難度,面對智能制造的轉型,企業在踏出**步前,必須先了解自己*主要的需求為何,而非僅僅追求***的自動化生產流程。而諸如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出現,或許一般中小企業或傳統產業等“門外漢”對此并不了解,因此*好的方法,還是不要自行關起門來做,而是訴求專業分工,借助如系統整合商的專業技術協助導入,以達到優化的效果。